【字体:A+ A-】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于印发《全县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苏民电商 录入时间:2015-9-6 人气指数:
      为深入贯彻《省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及扬州市农业信息化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信息化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普及应用,抢占“互联网+农产品”风口,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单位)、智能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到2017年,全县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分别达到60%、65%、70%;全县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分别达25%、35%、45%;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县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分别在1亿元、2亿元、3亿元以上;加强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年发送12316短信30万条次以上。
  三、工作重点
  ㈠在生产环节,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示范引进经济适用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率。到2017年,建成智能农业示范园区1-2个,各镇建成智能农业示范单位1-2家。
  1、粮食生产:重点建设粮食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大田粮食作物苗情、墒情、气情、病情、灾情,及时指导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节水灌溉、减灾防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2015年,新建1个智能农情监测点;2016年,新建3个智能农情监测点;2017年,全县建成10个智能农情监测点。
  2、畜禽生产:重点实现畜禽舍环境调控、粪便自动清理、自动定量饲喂或母畜发情鉴定等,2015年到2017年,智能化设施畜禽比例分别达60%、70%、80%。
  3、设施园艺:重点实现温室大棚环境因子调控、肥水一体化喷滴灌或生产操作环节(播种、间苗、采摘、分级、包装等)自动化,2015年到2017年,智能化设施园艺比例分别达20%、30%、40%。
  4、水产养殖:重点实现水体及其环境智能化监测、溶解氧智能调控、饵料自动饲喂或尾水监测控制,2015年到2017年,智能化设施水产比例分别达70%、80%、90%;
  ㈡在销售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要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的重要工作内容。
  1、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大力开展农业市场主体的网店开设、在线交易、手机上网营销操作培训,每年培训专业人员300人次以上,大幅提升农产品网络销售能力,培育壮大农产品网上市场。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上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第三方平台(如淘宝、天猫等)开设营销网店、建立门户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应用,2015年到2017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分别达40%、50%、60%。到2017年,全县培育网店50家以上、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示范镇1-2个,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单位1-2家(年销售额要求农业龙头企业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或种养大户30万元以上)。
  2、特色农产品开发:紧密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电商集聚区,加大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力度,强化农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加工和包装设计,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加强适合电子商务销售的产品的开发,培育更多网上营销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到2017年,每个镇培育一个20家网店以上、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示范村。
  3、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培植以U宜佳为代表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线下品牌和销售在线上的二次延伸,实现线上和线下的高度融合,到2017年,实现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依托全县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宝应馆”,打造集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公共平台。大力推进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2015年到2017年,每个镇分别新增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家、2家、3家以上,到2017年,全县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达100家。
  ㈢在服务环节,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1、12316三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12316惠农短信平台和热线的服务作用,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市场流通、政策法律、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及时更新系统数据库,努力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短信服务覆盖面,及时解答农民各类咨询,每年提供信息服务人均50条次以上。
  2、政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宝农网、宝应农业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各类信息,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大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农惠农政策、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等信息发布,年发布信息1000条次以上。
  3、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村级信息服务站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业政策、社会化服务等各种信息服务,2015年,试点1个进村入户村级站,2016年,建成5个村级站,2017年,每个镇建成1个综合配置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村级信息服务站。
  4、网络监管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资生产经营、动植物疾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数据平台建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到2017年,基本建成农资经营、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功能的网络监管平台。
  四、保障措施
  我县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各地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务求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发展思路和关键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强化目标考核,确保扎实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联建共享”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2、加强体系建设。要突出加强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县、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加大农业信息人员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了解农业生产、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分析能力强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要在农业市场主体中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服务能力,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加强资金投入。各地要研究出台农业信息化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要加强与发改、科技、经信、商务等部门沟通协作,争取农业信息化项目资金,逐步形成稳步增长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大型电商等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农业信息化投入新格局。
作者:傅铁  编辑:傅铁